倪维斗:从战略层面重视和推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科技成果转化--专题技术交流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动态信息   |   公示公告   |   政策法规   |   成果鉴定   |   科技奖励   |   科技评估
技术交流   |   咨询服务   |   煤化工   |   优秀工作者   |   石化装备   |   会展信息   |   专利信息   |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成果转化--专题技术交流--> 倪维斗:从战略层面重视和推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
倪维斗:从战略层面重视和推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
来源: 日期:2011-08-17 【

 

倪维斗:从战略层面重视和推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
 
当前,很多国家都把开发新能源、推动低碳经济作为抢占后金融危机时期制高点的一个重要途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呈现出风起云涌之势。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企业加快全国布局的脚步的同时,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也开始进入更多企业和公众的视野。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热能工程专家倪维斗,请他就煤的清洁高效利用这一新的话题为大家答疑解惑。
记者:一提起新能源,很多人马上就想起了太阳能、风能这些可再生能源,很少有人会联想到煤这种千百年来大家一直使用着的能源。请问新能源的范畴和内涵到底是什么?
倪维斗:我认为,新能源不仅仅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还应该包括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凡是相对于当前主力在役能源,在资源、转化、输运、终端利用这四个环节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上有大的变革,且占到相当份额、能大幅度减少污染、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都应该叫新能源。在我国,尤其要重视煤的清洁高效利用。
记者:那么,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对我国未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到底有怎样的意义呢?
倪维斗:可再生能源如果在技术上没有取得革命性突破,要取代化石能源尚需相当长的过程,可能达20年以上。以发展最快的风电为例,尽管装机容量每年翻一番,但是2008年风电的发电量也仅为120亿千瓦时,只占我国当年总发电量3.5万亿千瓦时的不到0.4%。即使把各方面专家所认为的可再生能源的总量加起来,最乐观的算法,到2050年仅相当于15亿吨标准煤,而我国2008年能源消费总量约28.5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至少需要60亿吨标准煤,传统能源还是大头。对我国能源使用来说,或许在30年至50年的长时期内,一次能源仍然会以煤为主。因此,如何把煤用好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记者:在对中科院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深入采访中我们了解到,IGCC等清洁煤技术通过多联产和综合利用,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倪维斗:是的。目前,煤基多联产系统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的最好办法。煤基多联产就是以煤、渣油或石油焦为原料,气化后生成粗合成气(CO+H2),再经净化,将其用来实现电、化、热、气的联产,即在发电的同时,联产包括合成油、甲醇、二甲醚等液体燃料在内的多种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城市煤气等。把这些生产过程的能量流、物质流等按最优原则耦合在一起,比分别生产相关产品在基本投资、单位产品成本、污染的排放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可实现能源、环境、经济的最大效益。这种多联产系统在化工产品、液体燃料和电力之间还可以按市场需求或是发电的峰谷差适当调节。
多联产系统所生产的甲醇和二甲醚是绝好的煤基车用替代燃料,可以分别替代汽油和柴油。甲醇还可以用来生产烯烃和丙烯,用煤化工替代一部分传统的石油化工,便于有效减少石油消耗。
记者:洁净煤技术的发展一直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比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启动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工程。请问目前我国煤基多联产技术的发展现状如何?离大规模工业化运用还有多远?
倪维斗:现在煤基多联产系统使用的单项技术绝大多数都是成熟技术。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下,兖矿集团已开展了煤气化发电与甲醇联产的研究,并建成了示范工程,为煤炭联产系统的深入科学研究和广泛的工程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您作为长期致力于能源和动力技术研究、并关注能源宏观战略的专家,对我国如何更好地促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有何建议?

倪维斗:对于煤基多联产系统的推广,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是多种不同配置系统的集成和优化,跨行业的配合等问题。对于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我一直在提倡将其列入新能源发展规划,就是希望从中国国情出发,认真研究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如何搭配,电力企业和化工企业如何合作等问题,从战略层面推进这一充满希望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cippc)
站内搜索
关键词:
类  型:
  
相关推荐
·生活垃圾绿色处理达国际水平
·生活垃圾绿色处理达国际水平
·生活垃圾绿色处理达国际水平
·生活垃圾绿色处理达国际水平
·生活垃圾绿色处理达国际水平
·生活垃圾绿色处理达国际水平
·生活垃圾绿色处理达国际水平
·生活垃圾绿色处理达国际水平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4区16号楼 邮编:100723
电话:010-84885721,84885726 传真:010-84885052 邮箱:cippc@cippc.org.cn
京ICP备07503778号 版权所有: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